冬日的荷塘,没有了风姿绰约的荷花。因为春节前夕,正是莲藕上市的最佳时节。所以这里多了一个个忙碌的挖藕人。
他们大多来自安徽、湖南、贵州、广西、山东,每到莲藕丰收的冬季,便带着简单的行李和工具,游弋在恓惶而广袤的藕田。
挖藕是件辛苦活,“又脏又累”已经是共识。藕塘的水并不深,一般都需要蹲下来干活,个子高点的就更受罪,一天下来腰酸腿疼是常事。
咱们看着人家挖藕可能觉得很简单,但它实际上还是个技术活。
顺着荷杆摸下去,找准位置,再把水枪伸进去,用一定的角度冲击泥土。对,就跟洗车一样,冲得差不多了,藕就会浮出水面。
挖藕,一定不能挖断,否则商贩就不要了。藕它长在泥巴里根本看不到位置,所以要找到“藕喉管”(荷花的茎秆),再通过经验判断,探测出莲藕根茎走向,手劲不能用力太大,否则藕会断掉,而力度小了藕又拉不出来,只有力道分寸恰好,一个完整的藕才能被完好无损地挖出。
挖出来的藕兜放在塑料布或者木板上,等够分量了,再一齐拖拽到塘边。藕挖上来后,还要一支支洗干净,然后按大小、残损分类,过称。
挖出来的藕,不仅会拿到市场上售卖,而且还会进行藕粉、藕汁、藕片等藕产品的深加工。
当然,如此辛苦,报酬也相对可观。挖一整天,可以得一两千斤藕,大约挣到三四百元,一月下来,收入能够过万。
然而这钱实在不好拿。
尽管有连体水裤和橡胶手套,但冷水泡着,冷风吹着,挖藕人的手上往往皴裂;一直用力的手腕,需要贴膏药来缓解疼痛。
“霜天白水深齐胯,脚探手扳通骨寒”这描写的就是挖藕的艰辛。
不知怎地,这份职业的劬劳总让人想起《卖炭翁》里“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
挖藕人的眼睛是杆秤,有经验的只要一看藕塘里的荷梗粗细和密集程度,就能估算出莲藕的长势和产量,八九不离十。
因为整支的莲藕能卖出好价钱,所以莲藕种植户都喜欢请熟练的挖藕人来挖藕,好酒好菜招待,除了工钱,讲究点的雇主每天还要奉上一盒烟。
所谓“二两老烧酒,下塘好挖藕”。烧酒里面尝得出人情,喝它则更多是为了抵抗北风的烈性。
绿丫丫的一片,是浮萍。中间一绺是载满莲藕首尾相连的七条船。
年春节期间,《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当时栏目摄制组将嘉鱼珍湖所拍摄的莲藕主题作为一个部分纳入第一集《自然的馈赠》。
相信不少人看到莲藕炖排骨吊锅都眼馋得不行。
而今回头想想挖藕人在节目里的声气,不禁面前又浮现出凄凄凉凉的万亩荷塘里,有人缓缓直起腰来,对着萧瑟的天哈了一口白色的热气。
(文章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文字/编辑
小山
图片
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